近江商人

2-1k.jpg 2-2k.jpg 2-3k.jpg

 近江商人,即来自近江国(今滋贺县)的行商,16世纪至19世纪,他们的声名传遍了全日本。近江商人在远离家乡的城镇创办产业,依靠灵敏的商业嗅觉、勤奋和公正的交易精神赢得了高度赞誉。进入明治时代(1868-1912)后,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贡献,他们当年兴办的许多企业迄今犹存。而他们累积的财富,在近江八幡老街区沿街排布的精美宅邸上便可见一斑。
 近江商人的成功,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所处的地理位置。近江距离政治中心京都和商业中心大阪都很近,应该从12世纪开始,近江就已经广泛展开贸易活动。但令近江商人真正崛起的,是战国武将织田信长(1534-1582)于16世纪颁布的自由贸易政策。1576年,织田信长着手修建安土城作为自己的行政中心,并在其下建立了“城下町”(围绕城郭发展起来的市镇)。为了鼓励商人来安土定居发展,织田信长允许他们独立于行业工会“座”之外,并在“乐市乐座”制度下享有高度自由。1582年,织田信长被杀,他的安土城被废弃。1585年,另一位武将丰臣秀次(1568-1595)在八幡山修建了一座新的城郭,还在其脚下建立了八幡町,这便是今天的近江八幡。丰臣秀次邀请安土商人移居八幡町,继续贯彻织田信长的自由贸易政策。
 10年后,丰臣秀次去世,八幡山城亦被废弃,但自由贸易体系已经在近江国普及开来,推动着商业走向繁荣。在此期间,近江商人崛起,开始走向其他地区拓展商业。来自近江各地的商人活跃在不同地区,贩卖自己家乡的特产,最常见的商品包括蚊帐、榻榻米席面和麻布制品。17世纪早期,德川幕府建立,近江商人预见到江户将成为日本的首都,于是马上在那里开店经营。另外,他们还参与了虾夷地(今北海道)的开发。在德川幕府闭关锁国之前,甚至有近江商人远行到了暹罗(今泰国)和安南(今越南)。
 斗笠、长斗篷,一根长棒挑着货物行走卖货,这就是近江商人的经典形象。近江商人的事业是从行脚贩货开始的,他们走遍日本各地兜售货物,用最受欢迎的商品建立起稳定的供需关系,再根据订单进货调配。一旦存到了足够资金,他们就会开办店铺,最成功的商人甚至能够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起店铺网络。
 近江商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,主要归功于他们具备良好的商业道德。他们行走各方贩卖商品,身为外来者,不免常常遭受质疑,整个社会对于商人的偏见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。江户时代(1603-1867),商人处于社会阶层的最底层,因为他们不生产任何实在的东西。为了克服这些障碍,他们依靠诚信买卖换取信任,凭借积极推动贸易地区的实业发展赢得当地社会的接纳。近江商人始终奉行勤劳、节俭和诚信经营,坚守基于该理念的各大行为准则。这些准则代代相传,被视为能给家族生意带来长久兴隆的基石。其中之一是“节俭勤勉”,即商业的长久成功所依靠的是物尽其用,勤奋工作。而“三方共赢”则是近江商人最著名的信条之一,意为任何买卖都应当为卖家、买家和社会三方谋取最大利益。
 近江商人的社会奉献精神体现在“阴德善事”(积阴德,做善事)的观念里。他们相信,对于商人来说,不求名誉、分享财富来造福社会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他们往往会为创办学校、修路造桥等公共事业提供资金,或通过向神社、寺庙捐资的形式来为社会做贡献。


 近江商人,即來自近江國(今滋賀縣)的行商,16世紀至19世紀,他們的聲名傳遍了全日本。近江商人在遠離家鄉的城鎮興辦實業,依靠靈敏的商業嗅覺、勤奮和公正的交易精神贏得了高度讚譽。進入明治時代(1868-1912)後,日本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貢獻,他們當年興辦的許多企業迄今猶存。而他們累積的財富,從近江八幡老街區沿街旁矗立的豪宅中便可見一斑。
 近江商人的成功,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所處的地理位置。近江距離政治中心京都和商業中心大阪都很近,通常認為,從12世紀開始,近江就已經廣泛展開貿易活動。但令近江商人真正崛起的,是戰國武將織田信長(1534-1582)於16世紀頒佈的自由貿易政策。1576年,織田信長修建安土城作為自己的行政中心,並在其下建立了「城下町」(圍繞城郭發展起來的市鎮)。為了鼓勵商人來安土城定居發展,織田信長允許他們獨立於被稱為「座」的行業工會之外,並在「樂市樂座」制度下享有高度自由。1582年,織田信長被殺,安土城覆滅。1585年,武將豐臣秀次(1568-1595)在八幡山修建了一座新的城郭,還在其山腳下建立了八幡町,這便是今天的近江八幡。豐臣秀次邀請安土商人移居八幡町,並繼續貫徹織田信長的自由貿易政策。
 10年後,豐臣秀次去世,八幡山城廢棄,但自由貿易體系已經在近江國推廣,促進商業走向繁榮。在此期間,近江商人崛起,開始向外拓展事業。來自近江各地的商人活躍在不同的地區,販賣家鄉的特產。最常見的商品包括蚊帳、榻榻米蓆面和麻布製品。17世紀早期,德川幕府建立,近江商人預測江戶將成為日本的首都,於是馬上在此開店經營。另外,他們還參與了蝦夷地(今北海道)的開發。在德川幕府閉關鎖國之前,甚至有近江商人遠行至暹羅(今泰國)和安南(今越南)。
斗笠、長斗篷,一根長棒挑著貨物行走賣貨,這就是近江商人的經典形象。近江商人的事業是從行腳販貨開始的,他們走遍日本各地兜售貨物,為最受歡迎的商品建立起穩定的供需關係,然後依據訂單進貨調配。一旦存到了足夠的資金,他們就會開辦店鋪,最成功的商人甚至能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建立起店鋪網絡。
 近江商人能夠如此成功,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具備良好的商業道德。他們行走各地販賣商品,身為外來者,不免常常遭受質疑,整個社會對於商人的偏見也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。江戶時代(1603-1867),商人處於社會階層的最底層,因為他們不生產任何實物。為了克服這些障礙,他們依靠誠信買賣換取信任,憑藉積極推動貿易地區的實業發展贏得當地社會的接納。近江商人始終奉行勤勞、節儉和誠信經營,堅守基於該理念的行為準則。這些準則代代相傳,被視為能為家族生意帶來長久興隆的基石。其中之一是「節儉勤勉」,換句話說,長期的商業成功取決於充分利用所擁有的資源並勤奮工作。而「三贏」則是近江商人最著名的圭臬之一,意為任何買賣都應當為賣家、買家和社會三方謀取最大利益。
 「陰德善事」(積陰德,做善事)是近江商人們所奉行的座右銘。他們相信,對於商人來說,不求名譽,分享財富來造福社會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他們往往會為創辦學校、修路造橋等公共事業提供資金,或向神社、寺廟捐資來回饋社會。

page top